●南方日报记者黄敏立魏钰王嘉豪2024最新配资平台
通讯员陈殷曾少劲李晓田伟
“粤北青山出好油,脱贫致富盖高楼。”
曾经,河源龙川县浮下村交通不便,村里农户虽以油茶种植为主,但散种散卖,卖不出好价钱,很多老茶林被迫改种其他农作物。
如今,村民把茶林租给龙川绿油农业发展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绿油农业”)打理,除了茶林租金、卖茶果收入,还能常年在绿油农业务工,一家人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。
“10多亩茶林租给绿油农业,每亩租金约400元/年,茶果以高出市场价30%的保底价出售,在公司工资150元/天,我们家庭收入每年稳定在8万元左右,生活水平比以前提高很多。”浮下村村民袁兰华给笔者算了一笔账。
绿色是河源最鲜明的底色,绿水青山是河源最宝贵的财富。从油茶企业每年不断的分红,感受百姓收入的稳步增长;从持续火热的旅游市场,感受百姓的获得感不断增多;从外来务工人员不断落地扎根,感受百姓的安居乐业……在河源,一个个生动的场景,见证河源走稳走好“绿富”双赢之路。
点“绿”成“金”
靠着“小金果”日子越过越红火
5月正是油茶种植的黄金时节,走进广东龙德信庄园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龙德信”)万亩油茶基地,漫山遍野的油茶林郁郁葱葱。
“在公司带动下,当地农户种植油茶的积极性大大提高,目前已带动当地农户种植油茶3000多亩,不仅增加了农户的收入,还帮助解决了当地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。”该公司负责人陈依凡介绍,目前公司油茶种植面积已超1.1万亩。
林寨镇石镇村村民陈永启是龙德信油茶种植基地务工村民之一,他告诉笔者,自从村里种了油茶后,夫妻俩来基地务工,每人每天有150元收入,夫妻俩在“家门口”就业,既能顾家又可以赚钱,靠着这“小金果”,日子越过越红火。
在和平县南粤福和生态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油茶种植基地,一批批油茶苗正运往山头栽种,整地、划穴、挖坑,一派繁忙的生产景象。
该公司总经理谢进斌介绍,他们通过与周边农户签订购销合同、提供油茶苗和种植技术指导等方式联农带农,带动了和平县云星村241户、梅径村88户农户增收;同时,还与云星村等10个村签订了联农带农分红补贴,连续10年每年为每村分红3万元。
绿油农业与760多户老茶农和199户脱贫户签订合作协议,通过产业帮扶、保底收购等方式,实现联农带农,并通过入股合作的方式以固定利润分红。截至2023年底,该公司累计分红超370万元,每户均增收1.8万元以上;在灯塔盆地农高区,广东美林农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自2022年以来为顺天镇横塘村村集体带来年均直接收入超70万元,日均聘请劳务用工40余人,年均发放劳务工资近200万元……
云星村、石镇村、浮下村、横塘村村民满满的获得感是河源油茶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。近年来,河源围绕“扩规模、重培育、创品牌、增效益”的总体思路,全面提升油茶规模化、标准化和产业化水平,把油茶“小特产”做成“大产业”。
目前,河源油茶种植面积达98.9万亩,居全省首位,占全省总种植面积的三成以上;茶油年产量约1.9万吨,油茶年产值超30亿元,惠及72万林农。2021年,河源油茶入选广东省油茶跨县集群产业园建设名单,成为全省唯一省级油茶跨县集群产业园。
向绿而行
今年春节假期迎客超171万人次
山青,水更清。河源人引以为傲的万绿湖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饮用水水源地,水质常年维持在地表水Ⅰ类标准,不仅为下游供水饮水安全提供有力保障,也为当地居民带来了丰厚的收益。
小溪、木屋、鲜花、茶饮……走进坐落于万绿湖边的“不要小院”民宿,清新的山间气息扑面而来。
“‘不要小院’坐拥溪水与小瀑布,优美的环境打动了我。”谈及为何创建“不要小院”民宿时,民宿主人吴文波如是说。民宿开业以来,工作日人流量约100人,周末、节假日人流量700—800人,已成为河源新晋网红打卡点。“今年‘三八’妇女节,一天收入1.8万元,清明假期首日收入7000多元。”
人流的涌入带动民宿产业的发展,河源全市现有民宿约300家,围绕着万绿湖、东江两大区域,已出现民宿带状集群发展的雏形。
湖岛好看,民宿好住,湖鲜更好吃。每年禁渔期结束,万绿湖畔新港镇美食街就会变得车水马龙。翘嘴鱼、桂花鱼、河虾……一艘艘满载而归的渔船靠岸后,新鲜的食材被迅速送到美食街上的众多餐馆,成为一道道美味佳肴,呈现在食客面前。
“万绿湖鱼、有机蔬菜、家养鸡鸭是我们的餐饮特色,也是我们驿站吸引游客的原因之一。”东源县万绿客家驿站负责人黄汉忠介绍,即便在平时,该驿站的餐饮收入每天也超过万元。
河源市文广旅体局有关负责人介绍,2023年河源接待游客1010.64万人次,比2022年增长75.9%;全年旅游总收入108.99亿元,增长162%。今年春节假期,接待游客171.65万人次,同比2023年春节假期增长19.87%;旅游收入8.41亿元,同比2023年春节假期增长12.15%。今年“五一”假期,河源各类景区景点实现接待人数73.95万人次。
绿色崛起
“1+3”产业集群让年轻人“回流”
“现在工资比以前提升了不少,月均收入有1.3万元—1.6万元。”江西人汪长刚于2020年随公司搬迁来到河源国家高新区。如今他已成长为河源市蓝海米克模具刀具有限公司的一名生产经理。
汪长刚回忆,公司在2017年就已经在河源筹备建厂了,“我过来这边的时候,看到的还是一片荒地”。而现在,河源深圳国际模具城内的企业周边已聚集40多家上下游公司。
产业集聚发展的同时,发展绿色经济也成为了推动企业环保转型的锚点。“通过技术创新,我们用风冷代替水冷,并且循环使用纯油液体,解决了传统模具行业排放带来的水体污染问题。”汪长刚说。
来自江西上饶的林荣是一名90后工人,如今在河源国家高新区工作。在此之前,他曾经营一家餐饮店,但亏损20多万元。关掉餐饮店后,林荣选择到河源打拼,“现在月收入稳定在8000元左右”。
产业兴则城市兴,越来越多年轻人回到河源,制造业成为青年就业的新风口。今年以来,河源培优培强“1+3”主导产业集群,举全市之力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,加快实现绿色崛起。
“白象食品再次走上创业之路,建设华南地区第一个生产基地,看中的是河源优良生态环境、交通门户枢纽区位优势、产业配套完善等。”白象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姚忠良介绍,白象食品华南生产基地占地298亩,预计年产方便面5940万箱、饮品3379万瓶、速冻食品185万箱、挂面15万吨。
白象食品是河源“1+3”产业集群迸发勃勃生机的一个缩影。2023年,河源先进材料产业产值向百亿级加速迈进,机械与模具产业产值突破百亿元大关,全市电子信息产业规上企业产值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32.8 24最新配资平台,水饮料及食品、先进材料、机械与模具产业规上产值分别增长9.2%、13.1%和6.2%,河源产业兴市成效进一步凸显,经济发展的韧性和内生动力不断增强。